關鍵字:半導體帝國 CEO 創始人 科學實驗模塊
當時那些公司之中有的仍是創辦人掌管公司,而且其中不乏傳奇性人物:例如美國老牌計算機公司DEC的Ken Olsen;模擬半導體大廠NS的Charlie Sporck,模擬與混合芯片設計公司Burr-Brown的Tom Brown,以及Intel的Gordon Moore (編者注:仙童半導體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瑯琊榜首…就是他)。
而除了Gordon Moore這個例外,其他人的職業生涯都是以一聲嘆息收場,并不是掌聲;Ken Olsen最有名的就是在1977年錯失微型計算機商機,表示:“任何人都沒有在家里擺一臺計算機的理由。”──后來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在Olsen職業生涯的末期,他被批評為專斷獨|裁、抗拒新趨勢,結果在1992年被迫辭職下臺。
Charlie Sporck則是撐到1991年,才終于退休掛名董事長;在他離開公司那時候,NS連續數年虧損,股價則跌到一股低于5美元。還有Tom Brown,他在1956年創立Burr-Brown,一直擔任董事長到1993年,兩年后(1995年),該公司的年營收縮水到只有2.69億美元;而Burr-Brown的勁敵、成立時間晚了近十年(1965年)的ADI公司,同期的年營收達到9.42億美元(其實我在1996至1999年任職于Burr-Brown)。
是甚么問題讓那些帶著光環的人物最后不得不下臺?為何他們很少能像電影里的英雄那樣,在職業生涯的最后有個輝煌的結束并達到創紀錄的獲利?一個原因是,那些人物需要創辦一家公司──這需要有鼓足勇氣的意愿、參與業務經營的各個方面、相信自己以及自己的眼光,以及一種特定的傲慢──這與經營一家大公司所需條件并不相同。
大型企業的CEO需要擔心長期策略,建立一個外表強大的董事會,與投資者溝通…等等;他們還需要從公司營運的細節中抽身,盡可能聘雇最優秀的資深管理團隊,讓他們來執行日常事務。公司創辦人與CEO所需的技能是非常不同的,而當他們發現這兩個角色的分歧越來越明顯,通常已經太晚;若公司創辦人是產業界的傳奇,要離開更不容易。
雖然出了不少位傳奇性領導人物,Intel算是公司領導人能成功交棒的少數案例之一;不過該公司有規定強制CEO在65歲退休。而我懷疑同樣的原則是否適用現在科技領域的那些“神童”,例如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還有Tesla (SpaceX/PayPal)的Elon Musk…
具備王者風范的CEO特性之一就是不自負;一旦你夢想遠大并取得了大規模的成功,往往會傾向于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而且會想要把你的公司繼續推向狂野的冒險,只憑靠你自己的觀點把其他人拖下水。
回到CEO們認為“一個小零件是一個小零件的小零件(a widget is a widget is a widget)”的時代,并專注于你可以生產與銷售幾乎任何東西的數字,我們最后有了像是Singer (銷售家具、縫紉機、航天科技與飛行模擬等各種東西)與ITT (擁有酒店、保險、游戲、軍事、工業控制…等等業務)這樣的大企業集團,然后不幸地以破產、裁員的悲劇告終;就算是最成功的老牌企業集團,例如GE,也開始減肥、剝離大部分的金融業務。
當我們在未來回顧Musk在電動車、太空探索、太陽能板,更別說能在洛杉磯與舊金山之間的600英哩時速(mph)交通系統…等方面的投入,結局將會如何?
Mark Zuckerberg顯然并沒有因為Facebook Home的不受歡迎而受折磨,他現在拜師美國知名主持人Oprah,并建立了他自己的讀書會頁面,下一步會建立自家的有線電視頻道;而在此同時,他的旗艦產品(搖錢樹)——臉書,則因為被形容為二流的API與文件而步履蹣跚。
有一句老話似乎很貼切:“萬變不離其宗(Plus ca change, plus c'est la meme chose)”;而當然,還有歷久不衰的:“那些不學習歷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