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聯通Vsens手機 聯通自主品牌手機 電子模塊
由此,與小辣椒合作的399元“國民手機”只是開端,聯通不得不出手自主品牌手機。
據了解,聯通自主品牌手機由旗下華盛出品,品牌就是華盛的英文名“Vsens”,早在2005年華盛成立時,就注冊了同名的手機品牌(不禁要感嘆下華盛創始人的遠見)。后期,聯通還會推名為“醉”的互聯網品牌,主打中高端產品線,以線上+線下結合銷售。
根據規劃,“Vsens”手機是“別人不做而聯通發展用戶又需要的產品”,定位在599元以下3G和4G智能手機,初期是用華勤、輝燁等方案公司ODM。在相關資質辦完之前,以深度定制方式操作。由華盛承諾一定銷量,提出產品定義和配置建議,由方案或品牌廠商推出產品,使用廠商自己品牌(解決售后問題)。在Vsens能使用后,通過換外觀等方式完成產品切換,比如國民手機實際上就是“Vsens”模式的試水。目前已規劃了四款產品,預計在6月后逐步上市。
據悉,聯通總部支持“Vsens”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聯通急需推動網內2G、3G用戶轉4G的低端手機,在這個區間內,以往的小伙伴中華酷聯都轉型做中高端去了。
今年聯通已經默認開放了存量用戶的3、4G鑒權(即存量客戶如果已經用的是UIM卡,則默認開放4G權限,不再做套餐要求),很明顯,聯通是希望網內大量客戶,能夠快速轉化為4G無線寬帶用戶。定位在599元以下的“Vsens”手機,就是要在低端手機品類和品牌都匱乏的情況下,肩負起網內用戶轉化推手的重任。
一般來說,運營商做自主品牌手機,目的就是兩個:引導產業鏈做我需要的產品和新業務的急行軍,與運營商的渠道、補貼杠桿共同發揮作用。但是“Vsens”手機很有可能變成為手機而手機,難以托起用戶載體的重任。
聯通一直享受制式成熟帶來的社會化成本優勢,代價是失去了對終端產業鏈的控制力,此前聯通曾嘗試推出公板低端手機,但受限于補貼和規模,幾乎沒有招攬到品牌廠商,另一方面,“Vsens”初期幾款機器的采購量并不大,這樣依舊很難吸引到品牌玩家跟隨,最終可能是領著少量中小廠商孤獨起舞,托不起599以下這個市場的大盤,聯通轉化用戶的目標也將大打折扣。
幾個主要國產品牌表示,他們不會跟隨“Vsens”進入這個市場,只不過“Vsens”的配置定價可能會對其少部分產品有些影響。而另一些沒有品牌號召力的中小廠商,則擔心自己難以與“Vsens”抗衡,從而有可能惡化聯通低端手機的供應狀況。
但是目前的狀況,對急需手機轉化用戶的聯通來說,自主品牌手機是一個無奈的最佳選擇。
而“Vsens”手機憑借聯通背書和競品少,有一定的出貨量應該不成問題,所以真正的贏家反而會是華盛。華盛是國內運營商的第一個終端運營專業公司,由于聯通對終端的放開,華盛實質上成為純粹的國代商,要與天音、愛施德等貼身肉搏,在手機廠商紛紛進行渠道轉型的情況下,尤其是三星價格失控難以再給華盛貢獻利潤,華盛也面臨著與其他渠道商一樣的轉型困境。
如果“Vsens”發展順利,對華盛的中長期發展會是一個重大利好。但是這個故事能講多大還是一個問號。華盛去年銷售量在2000多萬部,銷售額400億左右,規模利潤還難以支撐一個完整的手機廠商體系,加上體制、人才、供應鏈的門檻,如果僅僅依靠ODM方式,“Vsens”要站穩腳跟獲得發展,是很艱難的過程。
相比之下,電信移動玩自主品牌手機已漸入佳境,基本沒有偏離“立標桿”這個軌道。
中移動自主品牌的玩法是“有錢任性、有量隨意”,在2.5億TD制式終端大盤子里,中移動幾款自主品牌產品出貨量一共300多萬,傷不了同行,對自己想要的五模等也掌握了話語權。中電信的玩法是與廠商推雙品牌,與華為合作的麥芒、與中興的“青漾”、和三星的“心系天下”系列都很有力的完成搶奪目標客戶的任務。但是電信不會做完全自主品牌,因為它的產業鏈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