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電子商情從外媒獲悉,為了加速美企回流,美國總統特朗普周四表示,當企業回流,意味著本土就業機會增加,因此將會給予這些企業稅收抵免作為“獎勵”。他同時發出警告稱,若美企拒絕將工作移回美國,政府將會強制對這些美企課征關稅,“讓他們將不得不向我們支付一大筆錢”。美國貿易顧問也在一則聲明中寫道,關稅意味著更多的美國就業機會和工廠...
據彭博社報道,在當地時間的周四,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說,如果他成功連任,他將對拒絕將工作崗位從海外移回美國的美企征收關稅。
“我們將給予企業稅收抵免,讓就業機會回到美國,如果他們不這么做,我們將對這些企業征收關稅,他們將不得不向我們支付一大筆錢。”特朗普在一場會上說,但沒有透露提及的稅收抵免和關稅征收體系將如何運作。也無法確認美國政府是否正在制定類似政策。
“那么他們會怎么做呢?他們會把工作機會帶回來。”他說。
在此之前,作為美國減少對中國依賴計劃的一部分,特朗普本周一表示,他的政府將為制造業從中國轉移回美國提供新的激勵措施。
“我們將為那些把(就業)崗位從中國帶回美國的公司提供稅收抵免,并對那些離開美國、在海外創造就業的國家征收關稅。”當天他還承諾要在10個月內為美國創造1千萬個就業機會,這些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包括吸引外資投資設廠,以及那些將制造設施和工作活動從中國遷回美國公司。
不過,有分析指出,鑒于今年發生的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早已重創美國經濟,加上疫情態勢未有轉好的跡象,而美國失業率仍在上漲等多重因素得加來看,認為僅憑美企回流拯救美國經濟的難有成效,而疫情未有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創造大量新就業機會”短期內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外媒認為,盡管有關于征稅的消息官方尚未有消息流出,但有跡可循。特朗普的貿易顧問Peter Navarro 在一份聲明中寫道:“特朗普關稅的美妙之處在于,它們的存在代表了對那些將我們的工廠離岸化的美國公司和想要賣到美國市場的外國公司對國內生產的投資的強大誘因。”但他也沒有具體說明,美國政府是否正在制定新政策。
"在本屆政府期間,我們已經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這個教訓,鋼鋁關稅,汽車關稅的威脅,以及中國關稅,"他說。"關稅意味著更多的美國就業機會和工廠。"
事實上,這并非特朗普首次揚言要對拒絕回流本土的美企加征關稅。
國際電子商情5月有報道,為迫使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來,特朗普在一次采訪中威脅稱,要對在美國境外生產商品的美國公司征收新稅。
“如果我們想要樹立自己的壁壘,就像其他國家對我們做的那樣,蘋果公司旗下100%的產品都將在美國制造,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他還表示,這是重振美國制造業努力的一部分,新的征稅并非目的只是一種經濟手段,因為關稅是讓企業將制造業務移回美國的“主要誘因”。“我認為,我們(根本)不應該有供應鏈。因為美國應該什么都生產。我們必須有公司來做這些。如果沒有(供應鏈),(說不定)我們就具備制造能力。”他說。
當時特朗普政府積極于敦促各公司將生產轉移出中國,希望讓依靠企業回流帶回就業以刺激美國經濟。但也沒有具體說明,這將作為新一批全面關稅,還是以另一種形式的稅收。若是后一種形式的稅收,則需要先得到國會的批準。
此外,彼時他也沒有為回流企業設立抵免稅收的打算,因為特朗普認為“這是他們必須做的。坦率的說,一種‘激勵’措施就是,對拒絕把生產和工作機會帶回美國的企業,當他們在外面生產產品時我們(美國政府)向他們收取稅款。”
“沒有證據表明我們的成員正在離開中國,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是穩定的。”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表示,參與調查的大多數美國企業目前仍致力于深耕中國市場,95%的成員企業在華投資是為了開拓中國市場,而只有不到1/4的企業在華投資是為了出口到其他地區或美國,“大多數在中國的美企都明白,未來中國仍將是全球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去年6月,一份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歷時三周的調查結果顯示, 即便是美中互征關稅的背景之下,仍有逾9成美企表示不愿意離開中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大約有220名成員,包括波音、沃爾瑪、亞馬遜、通用汽車等知名企業。
有100家美國企業參與了這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他們沒有也不打算將業務遷出中國;83%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過去一年他們沒有削減或停止對華投資。
其中,美中經貿關系是2019年在華美國企業最關心的問題,81%的受訪企業稱,美中經貿摩擦對其在華經營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一數字比上一年增加了8%。
去年同月,針對美國經濟的一個經貿限制清單列表,至少170家美國企業公開表示,這一做法傷害了美國經濟,會導致美國企業相關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進口成本激增。進而讓美國和美企失去全球競爭力。
如今,美中“冷戰”背景下,美企將如何選擇?
“加拿大、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全球競爭者正抓住這個機會,吸引訓練有素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企業在訴訟文件寫道:“與此同時,美國企業眼下也有必要在境外雇傭需要的人才來完成工作。”
BBC周一的報道指出,中國有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因為中國不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供應國,同事還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國之一,外國企業離開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的可能性不大。
與此同時,也有跡象表明,在特朗普力推供應鏈“去中國化”行動中,美企搬離中國的意愿不佳,甚至還有大批美企高管和員工希望回到中國。
另據《南華早報》18日援引中國美國商會消息人士消息稱,在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該商會已初步獲準安排企業高管包機返回中國,最早時間定于9月12日,第一架包機由舊金山直飛北京。
該商會言明,搭上返華航班的要求“相當嚴格”,除了核酸檢測外,申請搭乘包機的企業必須是商會的會員,并需要收到地方政府的有效邀請函,以及持有有效的再入境簽證。據悉,盡管經濟艙座位起價為4300美元,商務艙座位起價為10000美元,但首次航班的申請人數仍遠超成行名額。
對此,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19日指出,盡管美企高管包機一事很難說能否在中美政治關系上起到積極作用,但至少在表達中國政府愛護外資企業這一點上,信號是明確的。
也就是說,盡管美國施壓,但最后的決定權還是抓在美企手中的。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關稅、運輸成本以及中國人力成本上升等種種因素疊加下,制造業也有遷回美國的可能。但公共衛生事件和地緣政治因素疊加,讓美國制造業回流有了兩種極端化的可能性,要么加速,要么無限期延后。
本月初,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4日主持例行記者會上就曾回應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言論。他指出,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產業鏈供應鏈外遷的情況。
針對近期一些國家的少數政客鼓吹產業鏈“去中國化”,聲稱要給企業“搬家費”的消息,汪文斌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實現3.2%的增長,是首個由負轉正的主要經濟體。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1.1,連續5個月位于榮枯線之上。中國沒有也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產業鏈供應鏈外遷的情況。
“相反,由于中國經濟復蘇的穩定預期、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許多外資企業正紛紛加快在華布局,積極拓展中國市場。”汪文斌說道。
汪文斌表示,中國商務部近期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99.1%的外資企業表示將繼續在華投資經營。美中貿委會最近對150余家企業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國近年來進一步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為外企在華生產經營創造了便利,美國企業依然看好中國市場。正在籌備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同往年相比,有更多的知名企業報名參展,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平均展覽面積將比第二屆增加14%,這充分顯示了全球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和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