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美兩國已就框架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停打貿易戰,并發表了聯合聲明,內容包括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 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電子制作模塊
5月19日上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在美訪問的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表示,此次中美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并停止互相加征關稅。
5月20日,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表示,美中兩國已就框架問題達成協議,同意停打貿易戰,并發表了聯合聲明,提煉出的內容如下。
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
中美經貿磋商中心議題肯定是商量中方如何擴大從美國的進口,因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突出表現是美國貿易逆差太大了。促進中美貿易平衡,這是主要方向。
最關鍵的是如何實現這一平衡。華盛頓希望這個平衡過程中實現美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國則堅持擴大進口美國商品必須最大限度地契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美方希望中國政府以計劃經濟的方式推動減少美國逆差,中方則堅持這必須是一個市場化貿易平衡的過程,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不僅中方要多買,美方還需積極配合,讓中國民間的進口機構有的買,并且在中國市場上賣得出。這是雙方博弈的真正焦點。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中美簽署的協議遵循了兩國雙贏的原則。美方將獲得大幅減少貿易逆差的機會,中國將實現有助于國家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產品從美方的穩定購買。
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
美打破以往管制向中國出口能源產品將使中國的能源進口渠道更加多元,美國加大對中國優質能源和農產品等出口,于美國,將利于其削減貿易赤字,促進其經濟發展;于中國,可以促進產品供應多元化和優質化,更好地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的需要。
能源被譽為“經濟的血脈”。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近14億人口的能源消費需求,使得中國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16年,中國原油和天然氣年產量分別為2億噸和1383.9億立方米,但年消費量卻高達5.8億噸和2103.4億立方米,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去年底,一場席卷中國許多省份的“氣荒”讓人感受到了天然氣短缺之苦。同時,中國老百姓對改善空氣質量的期待、政府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心與措施,都需要擴大清潔能源的進口。
擴大制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
早在今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便已就未來增加進口做出過明確表態,今年中國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也是這方面的體現,加大能源和農產品進口亦符合戰略需要。習近平主席在博鰲論壇上提到,要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放寬市場準入、開放金融業、汽車行業、降低汽車關稅、改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定》進程等是中國的改革既定方向,對美國承諾并未超出這一范圍。
重視知識產權保護
隨著中國科技實力上升,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否則,本土創新就無法開展。據統計,2017 年,中國企業申請注冊國際專利為 48882 項,升至全球第二位,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 100 萬件,中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身份已轉變為技術提供者、知識產權權利人。從這個意義看,在這場中美貿易磋商談判中,最大的贏家就是中美兩國的老百姓。
保持高層溝通
從北京磋商的“坦誠、高效、富有建設性”,到華盛頓磋商的“積極、務實、富有建設性和成果”,幾字之變卻頗有深意:磋商次數增加的同時,磋商成果在不斷向前推進。上次磋商雙方在一些問題上仍存較大分歧,但這次卻在不少具體領域取得更多進展。這些來之不易成果的背后,是雙方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為妥善解決經貿爭端而積極尋找辦法的不懈努力。
國內外媒體的評論
人民日報:
平等互利的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其本質是合作共贏。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和巨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對能源、高技術產品、農產品等方面有著強烈需求,而美國在這些領域擁有一定優勢,對中國而言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環球日報:
從硝煙彌漫到重回相對平靜,中美再次顯示出了對兩國關系的管控能力以及戰略上的相對理解——都明白不可能讓對方完全低頭,完全滿足自己的要價。特朗普總能擺出一副舍得拼命的架勢,但這其實是一種生意人的精明,是一種談判戰術。
紐約時報:
我們這個時代是由中國與美國的經濟關系定義的。這一關系幫助中國數億人擺脫了貧困,為美國消費者提供了價格低廉的iPhone和其他設備,讓美國公司獲得了巨額利潤,并為美國農民帶去了13億饑餓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