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大佬、中芯國際前CEO張汝京15日表示,當今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最大的問題不是資金,市場夠大也不是問題,更不缺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關鍵的發展在于“人才”。電子制作模塊
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各大企業不斷培養及引進人才,相反的是日韓半導體企業正面臨著人才流失危機。
日本:被視為“叛徒”也不后悔跳槽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9月15日報道稱,東芝的半導體存儲器業務依然沒有確定買家。其他競爭企業正紛紛來東芝挖人。在正式開始推進出售談判的初春時節,一到傍晚,四日市工廠的南門就會出現一些身影。他們是獵頭公司的員工。南門離開發設施最近。獵頭公司來這里是為了挖走那些能夠提高半導體生產的成品率、被稱為“工藝工程師”的技術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人員的主要“買家”以前是韓國,現在是中國。
中國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公司正利用政府資金在湖北省武漢市建設投資超過2萬億日元的大型存儲器工廠。紫光集團相關人員表示,該工廠要想順利啟動,“2018年之前至少需要確保數千名技術人員”。
紫光集團在美國硅谷建立了研發基地,正在挖半導體廠商的技術人才。還討論在日本建立設計開發基地,積極爭取日本技術人才。被日本企業“年功序列(論資排輩)”型收入體系束縛的東芝技術人員被紫光認為是“廉價而優秀的人才”。
報道稱,日本大型電機企業相繼放棄半導體業務,爾必達存儲器陷入破產、瑞薩電子大量裁員……如果僅觀察日本國內,半導體產業猶如夕陽。但環顧世界,從基礎上支撐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半導體卻是增長率很高的潛力產業。
因此,跳槽到研發資金充裕的海外大型企業的半導體技術人才不在少數。一名在中國半導體廠商工作5年以上的前NEC技術人員表示:“我在這兒能繼續做此前的研究。就算以前的同事認為我是叛徒,我也不后悔”。
報道稱,雖然很難看到政府統計的數據,但日本經濟產業省擔憂的技術外流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韓國:半導體人才跳槽動搖韓國產業
不僅日本對于人才外流憂心忡忡,韓國對此亦是極為忌憚,甚至有媒體報道稱,半導體人才跳槽中國動搖了韓國產業。
今年6月曾有韓報道,一名曾擔任過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高管的韓國人,兩年前在中國臺灣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家半導體公司。該公司名為半導體咨詢公司,實際上是根據大中華地區企業的要求,輸送韓國半導體人才的一家人力資源外包公司。這名韓國人的角色是中介,從韓國企業中挖來人才,再送往中國企業。
報道稱,不少韓國人才正在幫助中國的半導體業崛起,令韓國政府和業界高度緊張。盡管連政府調查機關都已經出動,嚴防國內半導體尖端技術外泄,但卻還是沒能找到有效方案,只有盯住已經退休的技術人員再就業。
據悉,三星電子副主席權五賢(音)也要求政府為半導體行業提供更多支持,以解決其人力問題。權五賢在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青瓦臺與商界領袖舉行會談時,表示韓國半導體產業有能力自行發展,但現在面臨著嚴重的人力不足。
在3月24日舉行的三星電子股東大會上,權五賢承諾要防止人才流失到中國。他說:“從長遠來看,中國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努力具有威脅性。我們應加快技術發展,同時要注意不要失去技術和人力資源。”
韓媒報道稱,中國半導體企業為吸引韓國人才一擲千金,開出的年薪是韓國企業的3-10倍,同時還提供住房和車,并承諾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等。
一位業內人士說:“在資金充足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已經非常愿意在吸引韓國人才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從韓國工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沒有理由拒絕這樣誘人的提議,因為他們發現在韓國很難找到第二份工作機會。”
臺灣:幾十位精英流向大陸
除了日韓兩國,臺灣對半導體人才西進中國大陸更是如臨大敵。
去年12月12日,美光高調宣布并購華亞科。今年年后,上百位華亞科工程師集體跳槽大陸存儲基地,包括紫光旗下湖北武漢的長江存儲和安徽合肥的合肥長鑫。
今年年初,有報道稱臺灣聯電一隊多達50人的28nm工藝研發團隊集體跳槽上海華力微電子,幫助解決在28nm工藝中的瓶頸問題,拿下聯發科代工訂單。
臺灣半導體在精英人才方面流向大陸的現象更明顯,高端人才就幾十位。
今年1月,臺灣聯華電子公司前副董事長孫世偉9日加入大陸紫光集團,成為華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加入紫光、前臺積電“老臣”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后,又一位投身大陸半導體企業的臺籍重量級精英。
這些臺灣半導體精英都是對臺灣半導體行業有著深遠影響的大人物,跳槽大陸企業后對大陸半導體行業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如張汝京在不到四年時間內,助力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張汝京:“自產自銷”才是硬道理
作為從臺灣到大陸發展的典型人物,張汝京近日對中國半導體在人才缺失方面發表了一些意見。
張汝京15日在某半導體峰會上表示,目前國內發展半導體技術,想要與國際、臺灣地區的技術縮短,僅僅擁有資金的支持,卻沒有相對應的團隊技術人才是做不到的?,F階段,中國集成電路行業最大的問題并不是資金、市場也足夠大,也有政策支持,但是要突破關鍵在于人才。
很多業者想要通過猛挖角的結果,但會造成薪水節節攀高、或者內部薪資差異太大、人員不夠穩定,技術難以落地,造成“病態”發展;另外從海外獵尋高手,一來海外人才有限、二來這些海外人才引進如何進一步融入在地、克服生活文化環境的差異,再來,也有可能面臨后續法律困擾的問題,充滿挑戰。他也說,也有業者想要到海外甚至臺灣地區找人,但他奉勸,最好不要“太高調”。
他說,最好的辦法還是積極的培育國內在地好的人才,培養新手,壯大自己的人才庫、并長期栽培、重用,這才是健康發展人才的道路。同時,企業也要找好國外的合作伙伴,長遠通過自行開發技術工藝,保護好自有IP,并通過知識產權保護加上法務團隊,把不必要的干擾摒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