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一名曾擔任過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高管的韓國人,兩年前在中國臺灣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家半導體公司。該公司名為半導體咨詢公司,實際上是根據大中華地區企業的要求,輸送韓國半導體人才的一家人力資源外包公司。這名韓國人的角色是中介,從韓國企業中挖來人才,再送往中國企業。
據韓國《亞洲經濟》6月7日報道,根據產業界6日消息,中國企業正在有組織地挖走韓國優勢產業人才,并且已經達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從化妝品、食品等基本生活用品領域,到信息通信、半導體、生物科技等尖端領域,中國企業的高薪誘惑已經使不少韓國技術人才自愿跳槽。
報道稱,尤其是不少韓國人才正在幫助中國的半導體業崛起,令韓國政府和業界高度緊張。盡管連政府調查機關都已經出動,嚴防國內半導體尖端技術外泄,但卻還是沒能找到有效方案,只有盯住已經退休的技術人員再就業。
報道稱,這名韓國人正是這樣的例子,曾是太陽能半導體領域專家的他退休后成立公司,不斷地將韓國的技術傳送給大中華地區的半導體企業,已經成為圈內的知名人士。
業界相關人士說:“大概從一年半前開始,該韓國人的半導體公司就和中國企業聯手共同做項目。中國企業的最主要目標就是引進整個半導體生產線上的工程專家。”
盡管韓國調查機關一直在密切關注這家公司,但由于沒有好方法阻止人才外流,也僅止于監控的狀態。目前,只有各公司在想辦法挽留住自己的人才。
報道稱,中國的半導體企業為吸引韓國人才一擲千金,開出的年薪是韓國企業的3-10倍,同時還提供住房和車,并承諾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等。
其實不只韓國,臺灣近兩年也面臨陸企挖角,如跳槽至中國紫光集團的前南亞科總經理、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運用自身人脈挖角南亞科、華亞科近十位主管,有員工跟隨主管轉戰大陸。
韓國——亞洲半導體“蜂巢”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占整個GDP總量的5%,以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為龍頭,有兩萬多家大中小企業支撐著這一產業。
韓國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分工明確,從設計,制造,加工,包裝,運輸等每一個環節都有非常細致的企業分工,以至于一家半導體廠周圍往往聚集著為數眾多的配套企業。
這種層層外包,層層代工的方式營造出龐大的半導體產業鏈。層層外包的業務有5級之多,甚至連簡單的排線也都有專門的企業來做。
這也造就了韓國數量龐大的中小型技術強者,雖然不能和日本的中小企業相比,但是一些中小企業的技術水平還是能夠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種抱團取暖的方式造就了韓國半導體產業奇跡。
根據SEMI美國的研究報告,韓國和歐美日頂級設備廠商的技術差距為2年,材料方面是3年。而臺灣同歐美日巨頭的半導體設備技術差距為3.5年,材料方面則是1.5年。
根據韓國中小企業廳的數據,韓國在冊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有三百多家,PCB制造企業近兩千家,半導體設備企業兩千多家,半導體材料企業四千多家,其他電子部件企業一萬多家。共有兩萬多家企業形成整個半導體產業鏈。
韓國半導體產業集群位于京畿道,似于美國硅谷城市群,支撐著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韓國全部2600多家半導體設備及其代工企業中有1500多家位于京畿道,近60%的半導體設備相關企業聚集于此。
隨著韓國國內的半導體投資放緩,又沒有有效打開國際市場,很多供應商為了擺脫公司所面臨的困境都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
韓國上市的公司中半導體生產廠家有三星電子,SK海力士,東部高科。PCB生產廠家有21家,比較知名的有大德電子,信泰電子, 三星電機,LG Innotek等等。半導體封測領域除了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以外韓國本土的還有SFA半導體,Nepes, Hana Micron等等。
在韓國的半導體設備廠商中上市的有57家,其中比較知名的有圓益IPS, 周星,韓美,SFA, PSK, TES等等。半導體材料企業31家,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東進,FST, 圓益, SK, Soulbrain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