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前,林亮(LT Lam)制造了香港第一只塑料小黃鴨,如今他在中國內地的工廠大量生產各種玩具產品,從變形金剛(Transformer)到培樂多(Play-Doh)。
但伴隨中國制造業成本上升,伴隨技術進步和消費者偏好轉變帶來的產業碎片化,這位93歲的玩具界泰斗擔心,香港可能失去其幾十年居于全球玩具行業中心的地位。
“我們創業時一無所有,只有雙手和斗志,”他說,“我認為,未來5至10年,我們仍有一些好機會,但代工制造業務正在下滑。”
上世紀70和80年代,“香港制造”的玩具——從《星球大戰》(Star Wars)和《特種部隊》(GI Joe)中的戰士玩偶到魔方和玩具噴水槍——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兒童的成長。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玩具制造逐步轉移至毗鄰香港、但工資低得多的廣東省。
但林亮、“玩具大王”蔡志明(Francis Choi)等香港人仍然控制著這些內地工廠,為孩之寶(Hasbro)、美泰(Mattel)等全球玩具行業領先企業加工大部分產品。
香港玩具廠商會(Toy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會長譚祖德(Dominic Tam)估計,全球約三分之二的玩具由在內地運營的香港公司制造,這些工廠總共雇用了數十萬工人。
根據數據分析公司NPD的數據,全球玩具行業價值約900億美元,去年在全球最大市場美國的銷售額達到200億美元。
雖然自2011年以來玩具銷售一直以每年約3%的速度增長,但林亮的永和實業(Forward Winsome)、蔡志明的旭日實業(Early Light Industrial)等香港傳統玩具制造商仍面臨持續的壓力。
一邊是內地低成本競爭對手迎頭趕上,一邊是客戶擠壓利潤率,并在過去10年發生一系列產品召回及工人受虐待丑聞后,要求香港玩具制造商執行更嚴格的安全性和勞工標準。
“香港公司在商業倫理方面有很好的聲譽,我們的國際伙伴信任我們尊重他們的知識產權,”另一家行業游說組織香港玩具協會(Hong Kong Toys Council)主席、玩具企業家湯誠正(John Tong)說,“但價格壓力巨大,內地企業最終將趕上。”
香港玩具制造商也受到了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與Zara和H&M銷售的快時尚服飾相仿)的影響。美國約三分之一的玩具都是與好萊塢大片、電視節目或電腦游戲相關的授權產品。
但是,雖然《星球大戰》、《變形金剛》等老品牌幾十年熱度不減,但《冰雪奇緣》(Frozen)、《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s)、尋找多莉(Finding Dory)等新品牌的生命周期卻要短得多。
“流行的授權產品很少能持續幾年,因為現在的選擇太多了,”湯誠正說,“《冰雪奇緣》火爆了兩年,而《口袋妖怪》(Pokémon)的熱度只維持了3至6個月,而且并未帶動多少產品銷售。”
一個恰當的例子是彩星集團有限公司(Playmates),這家香港上市的公司生產《忍者神龜》(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動作玩偶。取決于電影上映的時間安排,該公司的銷售額近年大起大落。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越來越長時間被使用,是玩具行業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尤其是對于面向6歲以上兒童的公司,如今這些兒童在電子產品上花的時間更多。
偉易達(VTech)等香港玩具制造商的應對之策是生產智能玩具,例如,旨在促進早教的簡易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表。
更為傳統的制造商——例如仍隨身攜帶第一只塑料小黃鴨模子的林亮——仍然堅持做自己拿手的產品。
“中國有幾億兒童,他們不能都去玩電腦游戲,”林亮說,他正在針對內地市場推出一款新的塑料小黃鴨。
但湯誠正表示,對香港玩具制造商而言,唯一可持續的未來是進行品牌運作和營銷,而不能只做代工,要向上世紀70年代之前主導全球玩具出口的日本企業學習。
“如今,這些日本企業對全球文化有很大影響,”他說,“未來,我們不能只為樂高(Lego)、美泰和孩之寶代工,我們必須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