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廠商Globalfoundries不久前宣布將投資100億美元在中國成都興建晶圓廠,這對看著中國積極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的市場觀察家們來說,昭示著中國正在發動擴充本土半導體產能的軍備競賽。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總裁Bill McClean接受EE Times駐美國硅谷編輯Rick Merritt訪問時就表示:“隨著臺積電(TSMC)、聯電(UMC)、中芯國際(SMIC)紛紛在中國擴充晶圓廠產能,我相信Globalfoundries也認為他們需要有所行動。”

Globalfoundries將在中國投資興建晶圓廠的舉措,昭示著中國正在發動擴充本土半導體產能的軍備競賽;而當然,每一樁重量級業務/技術信息的公布,對其他公司與/或技術來說,都會伴隨著損害或是利益。

究竟在Globalfoundries的投資案中,誰會是贏家?從長期觀點來看,誰又可能在橫掃中國之“晶圓廠海嘯”中成為輸家?

FD-SOI技術成為中國廠商寵兒

讓我們從贏家開始說起;其中最大的一個勝利者,無疑是全空乏絕緣上覆硅(FD-SOI)技術的支持者,他們致力于讓FD-SOI成為低功耗、行動裝置應用的替代制程技術,而那些付出可能最后會在中國市場開花結果。

有一些跡象顯示中國與FD-SOI的鏈接,但沒有人確定是哪一家中國晶圓代工廠商愿意在該技術上賭一把,因此大家都在等其他的線索;現在答案揭曉了,就是那座Globalfoundries將在成都興建的新晶圓廠。

Globalfoundries在宣布投資信息時明確表示,該座晶圓廠在量產轉移自該公司新加坡廠之180/130納米制程約一年之后,預計在2019年將進入第二階段,致力于以轉移自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廠的22納米FD-SOI制程生產芯片。

而除了Globalfoundries的成都新廠,還有其他幾個線索顯示中國正默默地將半導體制造技術發展聚焦于FD-SOI制程:

•上海新傲科技(Simgui)在2015年秋天開始量產該公司首批8寸SOI晶圓片,采用法國廠商Soitec的Smart Cut制程技術;(Soitec是半導體材料開發/制造商,在2014年與新傲科技簽署策略伙伴協議,包括授權新傲可采用Soitec專有的Smart Cut技術生產8寸SOI晶圓片。)

•中國的上海硅產業投資有限公司(National Silicon Industry Group,NSIG)在去年收購14.5%的Soitec股權;NSIG與中國的“大基金”有所不同,后者是一個在2016年初由大基金所成立的投資平臺,其任務是建立半導體材料產業生態系統,聚焦于“超越摩爾定律”。

•上海華力微電子(Shanghai Huali Microelectronics Corp.)的高層在1月初前往美國參加SEMI主辦之產業策略高峰會(Industry Strategy Symposium,ISS)時,分享了一張投影片顯示FD-SOI是該公司投資額達59億美元之Fab 2計劃的一部分。

20170214 GF NT02P1華力微電子的59億美元Fab 2投資計劃(來源:華力微電子)

Soitec發言人接受EE Times采訪時表示,Globalfoundries成都新廠計劃的宣布:“證實了我們在行動應用市場的策略正確;”以該公司的觀點,這不只意味著:“FD-SOI將成為一個標準,就像RF-SOI那樣,”也證實了Soitec的中國市場策略成功。

她并指出,Globalfoundries在成都晶圓廠的投資:“有助于支持中國不斷成長的無晶圓廠半導體產業。”

簡而言之,FD-SOI已經正式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藍圖的一部分。

那么,誰可能會因為Globablfoundries的最新投資案而有所損失?

據說中國政府官員認為,臺積電(TSMC)應該會感受到痛苦,損失不一定是在技術方面,而可能是人才──不過這并不直接與Globablfoundries的成都新廠投資案相關,中國政府官員們相信,臺積電將會因為中國各界(包括GloFo投資案)對晶圓廠的投資而受到更廣泛的沖擊。

筆者來自美國硅谷的消息來源指出,中國政府官員表示:“這是簡單的數學題;”迄今中國對扶植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的投資承諾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而除了臺面上的這些資金,其他投資還包括今年1月份紫光集團(Tsinghua Unigroup)將在南京打造300億美元的內存廠,以及Globablfoundries的100億美元成都新廠。20170214 GF NT02P2中國的晶圓廠投資活動(來源:IBS)

而當我們提到新晶圓廠,通常只會想到是哪家公司得花多少錢來建立產能、采購設備;但對于IC制造實戰經驗不多的中國來說,其實晶圓廠必備的工程人才成本,會是更需要考慮的。

上述消息來源表示,隨著新晶圓廠如雨后春筍冒出頭,中國必須延攬精通制程技術、良率、故障、生產線管理…等等事務的制造人才:“如果人力相關支出是可比較的,中國所需的人才數量大約是整個臺積電員工數的三倍。”

該消息來源表示,臺積電目前的硬件核心技術/制造人力估計不到1,000人,當然臺積電擁有無與倫比的智財(IP)優勢,約領先同業超過5年;但如果臺積電開始流失人才呢?假設招募一位人才需要100萬美元(包含獎金與紅利):“要建置相當整個臺積電的團隊,成本約10億美元,而這只占據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之預算的1%而已。”

那么,中國是否有可能將當地某些晶圓廠的運作歸入臺積電?或者說是否有一天,臺積電會變成“中”積電?這聽起來像是酒桌上的玩笑話,而且會讓人覺得說這種話的家伙真的喝太多,但這種想象其實多多少少有一些根據。

人才流失會是個讓臺積電頭痛的問題?

事實證明,人才流失對臺積電來說不是白日夢也不是秘密,在1月底一篇臺灣當地英文報紙 《China Post》的報導就指出,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與行政院長林全會面時直言,未能遏止技術人才流失的現象。

根據該報導,張忠謀在該場于行政院舉行的會議中表示,那些技術人才被中國挖角:“政府應該努力思考如何留住人才,并吸納更多好人才到臺灣;”而他也認為:“只提供補貼還不夠。”報導也引述了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柯承恩(Ko Chen-en)的說法,他透露他幾乎有一半的學生都在畢業之后被中國公司延攬。

這并不代表臺積電對中國視而不見,該公司──特別是張忠謀本人,曾承諾在南京興建一座晶圓廠,不過該投資案的金額僅30億美元,與其他競爭對手相較,規模小得多;并不清楚臺積電是否只傾向于如此“小手筆”,也有人猜測是臺積電負責執行的中階主管并沒有完全接受張董事長的原意。

有一件事情是很清楚的:雖然臺積電并沒有因為中國任何一座新晶圓廠而喪失技術優勢,但確實有蒙受嚴重損失的風險,必須得找到一種能有效抵抗中國砸上千億美元資金扶植本土半導體制造產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