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名為《全球采購新趨勢》的4頁報告基于該公司2016年的一份以全球采購趨勢為主題的調查。
馬基特公司在報告中針對風險、采購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變化得出了三個主要結論:首先,商品價格,供應商的發展情況和地緣政治考量是采購從業者面臨的最大的三個風險;其次,采購目的地開始從美國轉移到墨西哥、印度和亞洲,但大多數公司謹慎地選擇從本國地區以外的地方進行采購;最后,中國在供應鏈中的地位繼續提升,已經不再是以往那個廉價商品的供應商了。
報告指出,2/3的受訪者認為供應鏈斷裂的代價越來越大,其中19%的受訪者認為這部分財務成本顯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的調查中,僅有1%的人非常重視供應鏈斷裂的代價。相對地,2016年的調查結果中,只有2%的人認為供應鏈斷裂的代價正在減小。2/3的受訪者認為供應鏈斷裂的代價越來越大
這份報告還分析了當前供應鏈面臨的波動性的來源。2016年,將近60%受訪者認為中國造成了波動性,這一比例在2015年出現明顯下降;緊隨其后,有50%的受訪者選擇了美國,但2015年只有不到30%的人這么認為。
除此之外,認為歐盟和歐盟外其他國家是波動性來源的受訪者比例從39%下降到2016年的28%,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的比例則從2013年的56%下降到2016年的26%。將近60%受訪者認為中國造成了供應鏈波動
與此同時,更多受訪者表示將在中國、印度、其他亞洲國家以及墨西哥加大采購業務,而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區域不再如往年那么受青睞。比如,2016年,只有32%的受訪者表示將在美國增加采購業務,這一數字在2015年是44%。更多采購商青睞中國、印度、其他亞洲國家以及墨西哥
報告提到,雖然被越來越多的受訪者認為是重要的采購地,但是中國不再像以往那樣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廉價的采購地。2012年的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把中國視為廉價商品采購地,但是這一比例到2016年已經大幅下降到50%以下。
基于此,報告稱這一趨勢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全球供應鏈中心,而非僅僅是個廉價的外包目的地”。
對于中國內不同區域的采購趨勢變化,報告具體指出,采購商們并沒有為了避免逐漸增加的采購成本而選擇相對低成本的內陸地區,相反,他們翻倍地在自己所熟知的東部沿海地區投入資源。因此,在中國采購貨物,選擇包括上海及周邊省份在內的東部地區的受訪者增加到80%,這一比例甚至是中國南方的一倍,其他地區均與此相去甚遠。采購商仍然偏愛中國東部地區認為中國是廉價商品采購地的受訪者比例已經大幅下降到50%以下
《人民日報》在解讀上述報告時稱,中國擁有頂級的基礎設施、技能熟練的勞動力以及依靠工藝創新蓬勃發展的工廠。一直以來,它們深深嵌入“亞洲工廠”這個龐大的供應鏈之內,能夠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與原材料順暢地組裝起來,并根據全球消費者變化莫測的口味迅速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