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再次進軍Foundry,將同時啟動至少兩到三條12寸的消息。傳言德州儀器被要求在成都擴產8寸廠,同時新建一條12寸廠;又有傳言成都積極邀請國際Foundry(GF)來成都建設一座12寸晶圓廠;又有臺媒傳言原臺積電CEO蔡力行加入紫光,負責晶圓代工業務,不過遭到雙方否認,可以確定的是紫光將在成都做建12寸晶圓廠;而臺積電退休高管蔣尚義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引發大陸晶圓廠投建熱猜測。

成都:不審勢即進退皆誤,,再做代工要深思

說起Foundry,成都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成都就由成都工投、成都高新區共同投資,中芯國際托管運營,建成西部首個8寸廠——成芯。由此開啟成都發展Foundry產業之路,各方寄予很高期望。可不是每個故事都有美好結局,短短五年,成芯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最后被賤賣與給了德州儀器。

往事不堪回首,成芯沒成。此次要同時啟動兩到三條12寸廠,成都想好了嗎?

同時啟動兩條12寸,這是個問題。Foundry是個重資產的產業,被稱為“吞金獸”。就12寸廠來說,一開始建廠就要拿出幾百億人民幣,后續每年也至少近百億的投資。不知道成都是否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和上下一致的決心同時支持兩條12寸廠。莫讓成芯悲劇再次上演,這需要認真分析、準確判斷、科學決策。更別忘了,成芯還只是一個8寸廠。

在現在Foundry產業發展中,不僅需要強大持續的經濟實力還要充沛專業的人才積累,以及全面扎實的產業基礎、自主可控的市場需求、上下一致的決心信心、接連幾屆的政府支持,成都都有嗎?有支持一座12寸廠持續發展的實力嗎?或許有;有支持兩座、三座12寸廠的實力嗎?或許沒有。

時移世易,成都現在的實力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當地領導對產業的認知更是大有進步。紫光強大的實力和“不走尋常路”的運作方式也不是當年中芯國際1.0所能比的;另外GF的技術積累更是遠超當年的成芯。

十年一覺芯片夢,難能可貴的是,成都政府沒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反而對芯片的夢想“不忘初心”,這種不畏艱難、屢敗屢戰的態度值得尊敬。

作為高額投資且可能多年不盈利的Foundry產業,需要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成都迎來芯片市長后,讓業界看到了成都發展半導體的決心和動作。但作為半導體產業來說,一個地方政府服務的效率、對產業的理解和對企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中層,主要具體事務是執行在中層,成都還需要做更多的功課。

成都需要慎重,同樣對紫光、德州儀器和GF來說,更需要認真掂量自己的實力。川菜好吃,但也挺麻辣的,吃下去,當時爽口,可肚子能否舒服,就要看個人的消化能力了。

紫光12寸制造:代工難,難于上青天

紫光對半導體產業的理解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專業。終于,紫光還是自己來做12寸制造。紫光發現投資現有Foundry會引起IDM和Foundry模式爭議,有違產業規律。自己制造,或許未來走IDM道路。

“代工的水很涼”。首先不談技術來源,就從領軍人才的招募來說,這兩天紫光/蔡力行和中芯/蔣尚義的事情便可“窺一斑見全豹”。前者僅僅是傳聞,甚至已經被雙方拒絕;后者僅僅是聘任了一位年屆古稀、退休三年的前臺積電高管作為獨立董事,臺媒已經像炸鍋一樣。以臺灣同胞強烈的“島域”憂患意識和多做少說的優良傳統,能想象到他們在對人才和技術上的嚴防死守會有多嚴格:無死角的法律條文、全方位的競業禁止、輿論殺伐、超級優惠的福利待遇、殺雞給猴看的審判案例。這都能讓想來大陸發展的優秀人才不寒而栗。遙想當年對張汝京的“趕盡殺絕”,絕對能想象到現在臺灣“政府”對高科技人管控的手段,何況半導體是臺灣現在最后的一個高科技產業。

以中芯國際招募先進工藝研發人才的歷程來說,更能看到招募高端人才之難。或許業內看到中芯在招募高端研發人才結果上的“無作為”,就以為是過程上的無作為。這一點中芯國際有著滿肚子的委屈。中芯國際在尋求高端研發人員上可謂是鞠躬盡瘁:高層“漂洋過海,幾顧茅廬”,董事會“重金懸賞,千金買骨”,但都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其中法律條款、競業禁止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次蔣尚義退休多年,僅做獨董,都還需要向臺積電報備,征得同意,我們就能理解尋找領軍人才的不易。

Foundry產業作為國際市場、國際競爭、國際人才的國際化產業,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有一個國際化、專業化的董事會和管理層。紫光進入代工產業,在當今人才困局下,就需要更多守正出奇、聲東擊西的妙筆和運作。

11月30日長江存儲工廠打下第一根樁;成都12寸Foundry浮出水面;展訊正式入駐南京。存儲、制造、設計,紫光的半導體戰略布局完成。這才真正到了考驗紫光的時候,如何落實這些戰略將成為紫光未來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