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軟銀是一家日本公司,但卻挑戰刻板印象,不依循日本傳統企業的官僚體系決策過程以及無止盡的內部討論、狹隘的思維,還有最終導致企業癱瘓的猶豫不決。

不過在外人看來,軟銀收購ARM最令人頭痛的問題,在于軟銀本身。

是誰做了這樣的決策、對他們來說意義何在?更直接地說,為何軟銀愿意砸320億美元收購ARM?有部分產業分析師認為,這樁交易有更多是來自孫正義個人的因素,而非著眼于ARM的市場前景或是考慮到未來物聯網(IoT)發展的現實。

市場研究機構The Linley Group資深分析師Mike Demler表示:“這樁交易看來更偏向是軟銀CEO孫正義本人想擁有一家市場領導廠商,而非出于財務考慮;”他表示,孫正義在收購案新聞稿中提及,軟銀到目前為止旗下還沒有一家在所屬領域排名第一的公司,而ARM有良好的成長潛力,對他來說是非常好的收購對象:“但是,花320億美元的價格實在是沒有意義。”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軟銀到底是哪來的…這家公司在1995年首次被美國科技產業社群注意,當時孫正義花了8億美元買下當時規模龐大的計算機展Comdex;這樁交易引起很大幫助,主要是因為軟銀在日本以外的市場幾乎沒有知名度,至于在日本已經是傳奇人物的孫正義,在海外也很少有人知道。

在當時,孫正義被稱為是“日本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而軟銀則被形容是日本的軟件通路與出版公司;或許從二十年前那時候開始,孫正義的個人形象就一直凌駕于軟銀之上,在很多方面,軟銀就是孫正義、孫正義就是軟銀。

而多年來,孫正義已經證明他自己在科技產業幾度轉型中,能靈活引領公司朝著不同方向發展;現在軟銀已經不再被視為軟件通路商,而是電信業與互聯網產業巨擘,其業務涵蓋寬帶、固網、電子商務、互聯網、技術服務、金融以及媒體。

透過收購不斷壯大的軟銀

軟銀的轉型有大部分是源自孫正義主導的多場大型收購案,有些已見成效、有些不然;Demler指出:“孫正義自豪于軟銀對雅虎(Yahoo)、阿里巴巴 (Alibaba)的投資紀錄,但卻對Sprint的投資避而不談。”軟銀是景況不佳的美國電信企業Sprint的大股東之一。

2000年,軟銀對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投資了2000萬美元,現在后者是市價650億美元的公司;在2006年,軟銀以150億美元收購Vodafone的日本市場業務,并因此成為市場排名第三大的電信企業。

最近幾個月,軟銀透過出售阿里巴巴持股、日本智能手機游戲開發商GungHo Online Entertainment以及芬蘭手機游戲供貨商Supercell,取得了180億美元(2兆日圓)的現金;毫無疑問,孫正義如此大膽舉措以及獲得的大筆現金,就是為了收購ARM。

在收購ARM的聲明中,孫正義表示,物聯網與人工智能(AI)將是軟銀的下一波成長動力;但問題來了:軟銀并非ARM的競爭對手、也不是客戶,因此究竟孫正義為何想要ARM仍是個謎──除非只是要擴大他個人的投資版圖。

The Linley Group的Demler推測,軟銀發動這樁收購案的最大因素,是孫正義“對物聯網的非理性狂熱”;他指出:“孫正義過去成功投資互聯網,物聯網大概對他來說是差不多的東西;不過并沒有證據顯示他是不是了解硬件業務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一切順利,讓一家電信服務企業投資物聯網市場硬件或許也是不錯;有人說,軟銀做為一家移動通信企業,對于推進物聯網市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AI領域可能也是相同的情況──盡管這也被視為孫正義的非理性狂熱之一,就是他個人對機器人的熱愛。軟銀在兩年前與法國機器人新創公司Aldebaran Robotics合作,打造了號稱第一個能理解人類感情的機器人Pepper;Pepper被宣傳為“情感機器人”,其設計目標就是要與人交談互動,可扮演多種角色如護士、褓姆以及娛樂表演者。

最近才辭職的軟銀前任總經理Nikesh Arora在接受《財富(Fortune)》專訪時,形容孫正義是個擁有“驚人熱情”的人,他也說孫正義:“超級積極,一旦他感覺樂觀,我覺得他有時候會忘乎所以;一起做事有部份有時候要靠這樣的熱情。”

Arora也提到孫正義對機器人的熱愛,表示他“每分鐘都會有個點子”,并將他的獨特想法向軟銀董事會提出;孫正義想打造有‘心’的機器人,在理性的部份是華生超級計算機(Watson),但他想賦予機器人情感:“這對我來說實在夠瘋狂,但他動手去做了,而且每個月賣出1000個這樣的機器人。”

對ARM與ARM授權客戶的影響

至于軟銀收購ARM對后者授權客戶所帶來的沖擊,市場研究機構Tiria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Jim McGregor認為無需擔心:“因為軟銀的集團架構以及并不屬于半導體業者,它主要是一家中性的第三方機構,就像ARM一樣。”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有任何影響,期望這樁投資會為市場帶來創新以及更低的產品價格,例如在物聯網、網通以及通信領域,就像是ARM在手機以及消費性電子領域所做的。我被問過這是否意味著ARM授權費用會提高,但我并不認為;軟銀看來不會搞亂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而降價是半導體產業的基礎經濟模式。”

但The Linley Group的Demler有一些憂慮,對于軟銀可能為ARM帶來的改變,他認為:“首先很遺憾的,我預期ARM的開放性會減少;”以他的觀點,至少ARM做為一家上市公司,與分析師社群以及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一直溝通良好:“我希望我的看法是錯的,我們會看到接下來的發展。”

其次他指出:“另一個變化來自于公司所有權,看來軟銀是把ARM純粹視為其多元化旗下公司之一;其財務方面的動機可能是以王牌策略(trump strategy)帶動企業集團進展,而以70美元貸款促成這樁交易的舉措不容忽視。”

實際上,軟銀將以每股17英鎊(22.54美元)現金收購ARM股權,是后者上周收盤價的43%溢價;軟銀與瑞穗銀行(Mizuho Bank)達成臨時貸款協議(bridge loan agreement),籌措了1兆日圓來促成此收購案。

至于收購案對ARM的授權客戶是否會有正面優勢,Demler坦言應該是沒有:“ARM與軟銀的其他業務協同效應很小,收購案純粹是財務策略;”他進一步指出:“孫正義表示,他準備把ARM的人力擴充一倍,但我不認為人力缺乏是阻礙ARM成長的因素,或是有影響對客戶的支持;但不利的發展是ARM的關鍵人物可能會因為收購而離職,這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