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臺灣IC業 收購 紅色產業鏈 電子設計模塊
紫光“強搶民女”?
清華紫光掌門人趙偉國:“如果聯發科不讓我并購的話,你遲早輸給展訊。”
就在日前,清華紫光掌門人趙偉國放話收購臺灣IC設計業龍頭聯發科技,并對外宣稱“如果聯發科不讓我并購的話,你遲早輸給展訊。”而在今年9月,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對于紫光集團來勢洶洶,蔡明介也發聲明,表示只要政策允許,愿意攜手華人兄弟共同提升華人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和競爭力。紫光集團被視為大陸布局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指標公司,近年來先后并購展訊、銳迪科,入股威騰(西部數據),更收購了鎂光。短短兩年內就砸下90億,被視為新一代半導體業土豪。
以下是趙偉國的原話摘錄:“他(展訊)這樣打下去,最終肯定會贏聯發科,因為我的錢多嘛!展訊可以不賺錢,聯發科能不賺錢嗎?因為我的資本比他強大,我每年可以賠錢,我可以一直賠,現在展訊只是我的一小塊,我別的生意賺錢,展訊假設我一年賠掉二十億元,那聯發科會賠掉更多錢......所以殺到最后我會贏。”
這句話一下子引起了臺灣媒體的軒然大波。紫光想干什么?“逼婚不成就強搶民女?”這似乎是印證了臺灣人對大陸“紅色”產業鏈的刻板印象。
從學習到并購
這么多年來,大陸電子產業對臺灣電子業主要經歷了“學習、挖角、競爭、并購”四大階段。曾幾何時,大陸電子產業“缺芯、少屏”,半導體元器件超過石油成為進口額最大的商品。為了改變這種落后局面,大陸非常早通過招商引資、吸引臺資代工廠來大陸建設等方式來進行布局。同時開始挖角臺灣高端技術人才,從2000年開始,臺灣就有不少IC制造人才前往中國大陸。最早來到中國大陸的是張汝京。如果說張忠謀被稱為臺灣半導體教父,那么在大陸創業成立中芯國際的張汝京可以說是大陸“半導體教父”。當年兩人同在德州儀器(簡稱TI)供職,張忠謀為TI資深副總裁,也是張汝京的領導。隨后兩人都回到臺灣創業,張忠謀創辦了臺積電,而張汝京創辦了世大積電。兩者的個人恩怨來自于世大積電的大股東中華世大在瞞著張汝京的情況下以50億美元的高價把世大積電賣給了臺積電,張汝京憤而離職。隨后,2000年2月張汝京在上海創立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2004年3月17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除了張汝京,前南亞科總經理、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則在最近被清華紫光挖角。挖角高啟全代表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已經不僅局限在應用處理器,而將目光投向了資金投入量更大的存儲產業。1987年高啟全從英特爾離職,回到臺灣加入臺積電,隨后在198|9年與吳敏求共同創立臺灣旺宏。隨后張汝京與王文洋共同成立南亞科技,然而盡管被人稱為臺灣DRAM教父,由于投入過于巨大,加上三星的強大競爭,南亞科卻一直保持20年的虧損。因此此次,高啟全出走紫光,對于南亞科來說也是一種解脫。當然,這對于在手機、液晶面板領域都遭到大陸供應鏈擠占的三星電子來說,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大陸面板業崛起
對于臺灣半導體產業來說,除了技術人才紛紛被挖角,另一大困境是大陸企業的強勢競爭。依稀記得2009年6月,中國面板女王白為民(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率TCL、長虹、海爾、康佳在內的八大電視廠商訪臺,拜會了臺灣的面板雙雄,欲采購3000萬片面板,金額高達40億美金。當時對于臺灣電子業者來說,這種拜訪是仰視的,因為有求于臺灣,所以當時的說法是讓利給臺灣,兩岸共賺錢。
中國面板女王白為民
然而經過6年時間,京東方、華星光電等本土面板廠紛紛崛起,不但建設起了8.5代線。現任華星光電執行副總裁的陳立宣正是當時從奇美光電挖角而來。憑借政府補貼帶來的價格優勢,歐菲光通過價格戰開始挑戰面板業巨頭,當時宸鴻(TPK)20美金一個的面板,歐菲光殺到10美金。“因為我錢多,(可以)把你打下去。”在商言商,客戶自然選擇價格更低的那一家。所以臺灣的面板雙雄友達、群創以及觸控面板TPK都遭到嚴重虧損。封測廠商力成被紫光入股20%,而封裝廠商除了日月光,包括星科金鵬和京元電子,大陸資本都在全力進入。
大陸資本狂買臺灣核心產業鏈
在手機芯片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境況,在中國市場,聯發科的市占率大概占到50%,展訊的占有率大概在10%左右。紫光去年花費數十億美金收購展訊和RDA,然而展訊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而RDA的專場是功能機。可以說MTK還沒有遇到TPK這樣巨大的挑戰,也沒有像力成老板蔡篤龔所說的那樣:“如果沒結盟(同紫光),力成沒幾年也會消失。”按道理來說MTK不應該擔心被并購的事情。然而MTK面對的是不能按常理討論的對手。有臺灣業者就擔心,是否會遇到如趙偉國所言,紫光通過展訊“虧本”競爭的狀況進行競爭?作為公開上市公司,聯發科需要保證利潤率,很難應對這一“野蠻”競爭。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及1200億的國家半導體大基金代表了中國政府對于半導體產業的整體規劃,而紫光則是這一國家意志的具體代表。針對臺灣半導體業,最新的十三五規劃中強調了九二共識和兩岸一家親的原則,希望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協調發展、金融業合作及貿易投資等雙向開放合作。具體表現形式可能通過資本并購的形式實現,比如紫光收購聯發科的消息一出,其股價立馬飆升20%。除了聯發科還有星科金鵬(另外一家臺灣的封測公司),被江蘇長電王新潮點名收購后,星科金鵬馬上股票漲停板。此外,清華紫光宣布6億美元入股力成科技后,力成股價馬上從65沖到75臺幣,上升了15%。包括中國電子(CEC)的芮曉武也出來放話,稱要并購京元電子。一時間臺灣業者驚呼“紅色產業鏈要買下臺灣。”
郭臺銘:紫光不配買臺積電
趙偉國日前就對媒體表達了入股臺灣第一大企業臺積電的想法。對此,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紫光控股可以,但他不覺得大陸能拿出300億美元。不過鴻海董事長郭臺銘日前就對媒體直接放話表示:“你(紫光)只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怎么能去問張忠謀董事長,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公司多少錢要賣?張忠謀60多年半導體經驗,不是你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其話語含義暗指紫光掌門人趙偉國不是技術出身,收購臺積電也只是從資本層面考慮。盡管如此,大陸資本入股臺積電符合國家半導體的整體發展戰略,更攜大陸巨大市場以及雄厚的資本而來,一旦上下游企業紛紛被入股、并購,臺積電即使不想來大陸也不行了。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你(紫光)只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怎么能去問張忠謀董事長,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公司多少錢要賣?張忠謀60多年半導體經驗,不是你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
頻繁的資本進入也讓臺灣經濟部非常緊張的出臺“陸資入股臺灣IC設計業五大限制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幾點包括:陸資對投資企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陸資董事席次不得過半等。 臺灣經濟部長鄧振中也一再強調強調,在開放產業的同時,需保護臺灣技術優勢、避免不當挖角、技術不當移轉、保護商業機密、產業外移等,可以說鄧振中已經預感到了未來臺灣半導體產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困境。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半導體產業中IC設計屬于上游產業,下游產業是封測。一旦清華紫光入股了IC設計和IC封測公司,接下來必將謀求入股IC制造公司,而臺積電則是最好的目標。實際上,臺積電已經在大陸設立了8寸晶圓廠,而多年來中國大陸一直希望臺積電將最先進的12寸晶圓廠設到中國大陸去,而只要臺積電一旦去了大陸,則再難回臺灣。更讓臺灣產業界擔憂的是,一家臺積電走了,所有相關的配套企業都會走,也就是說整條產業集群都有離開臺灣的危險。
為何大陸資本如此看重臺積電?臺積電又如何成為臺灣半導體業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