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可穿戴設備 商業模式 健身腕帶 電子制作模塊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令人驚訝…如Argus Insights執行長暨創辦人John Feland所言:“有六成的健身腕帶用戶在半年之內,會停止使用該設備;”我想這種狀況適用我們大多數人──讓我們來追蹤消費者的“熱情變化曲線”:
當一位消費者開始使用健身腕帶來計步,某天該設備告訴他/她,今天走的步數不夠…他/她可能會想:“真的嗎?我干嘛被一個電子設備質疑說運動量不夠?”于是,當那個健身腕帶的電池耗盡,他/她還會不會有動力去充電?或是說他/她想不想繼續被機器嘮叨?所以還是把它收進抽屜、忘了它比較好…
“健身腕帶擁有“黏度” 的問題,”Feland表示:“產品設計者圍著可穿戴式設備芯片放了一堆加速度計,但對消費者來說,新鮮感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發現那個設備除了計步之外沒什么別的功能。”
市場對可穿戴式設備需求從2014年底之后就緩慢下降(來源:Argus Insights)
許多其他市場研究機構是統計設備的銷售量與出貨量,Argus Insights則是以分析消費者反應來預測市場需求;Feland解釋:“這是一個源自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在2000年初開發的分析法,證明心理占有率(mindshare)能預測需求。”該公司表示,過去的18個月以來,可穿戴式設備市場已經開始邁入成熟。
Argus Insights分析從2014年1月以來匯總、約32萬8,000條消費者評論,發現在2013年底的圣誕和新年假期季節之后,消費者曾短暫對可穿戴式設備失去興趣,之后市場需求又穩定增加,并在今年1月達到高點,市場需求量是一年前的四倍,但那之后需求開始趨緩。
該機構的研究涵蓋各種可穿戴式設備,包括健身腕帶、智能手表、智能眼鏡,以及其他配備傳感器的設備;Feland指出,相較于健身腕帶,如Apple Watch、Moto 360以及LG Watch Urbane等智能手表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整體表現較突出。
“雖然還算不上是殺手級應用,人們利用智能手表取得信息的摘要;”Feland觀察指出:“智能手表就像是會汪汪叫的小狗,是更被需要的,使用者最后會花更多時間嘗試去為該設備尋找更多應用程序,或可以利用該設備做的事。”也就是說智能手表對消費者的“黏度”比健身腕帶更高。
健身腕帶商業模式很像“旁氏騙局”?
美國已經有保險公司開始將可穿戴設備接入到自己的行業,并且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大致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醫療保險公司為向其投保的用戶支付一部分可穿戴設備公司的服務費;還有一種則是保險公司根據用戶的生活習慣來調整相應的保險費以激勵用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一種比較典型的是專注于糖尿病管理醫療的公司WellDoc,主要從事的移動醫療業務服務領域。
而第二種商業模式則是建立在數據的挖掘、使用上。由于大部分可穿戴設備均內置了多種傳感器,可以隨時監測記錄各種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數據,因此保險公司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了解投保者的生活習慣及各項身體數據是否健康,并建立一個獎懲標準,堅持運動、健康生活的人保費降低,而生活習慣不健康的人保費提高。
對此Feland直言:“健身腕帶有點像是一種硬件的“老鼠會” (Ponzi schemes,或直譯為“龐氏騙局”),為了要維持業務,該類設備供貨商要保持“永恒運動(perpetual motion)”,要不斷銷售新硬件給新客戶,還要持續推出類似競賽的新內容來保持使用者的興趣。”
2015年7月1~31日期間的可穿戴式設備消費者心理市占率分析(來源:Argus Insights)
就算當老客戶已經放棄、剩余收益縮水,硬件供貨商還得持續為健身腕帶提供數據服務,否則客戶的心理市占率就會消失無蹤。Feland指出,在此期間,健身腕帶的價格會急劇下滑;舉例來說,中國廠商小米(Xiaomi)的小米手環價格就只有395臺幣(約13美元)。
今日的健身腕帶促使可穿戴式設備供貨商變身“內容創造者”或“游戲公司”,Feland表示:“舉例來說,藉由讓使用者在活動中收集更多點數,才能使用某些游戲中的特定角色;供貨商期望能透過這種方式來維持消費者的興趣。”但他也強調:“你無法永遠提供免費游戲,你需要找出能提高健身腕帶“黏度”的方法。”
智能手表將壓倒健身腕帶?
因為蘋果(Apple)不愿提供實際數字,到底Apple Watch智能手表賣出了多少,大家還是只能用猜的;這方面Argus Insights也沒有太多信息,而且Apple也不讓消費者在官網上對自家產品發表評論(所以Argus得等到有更多消費者評論出現在Amazon、Best Buy等購物網站)。
不過,根據市場研究暨國際數據公司(IDC)表示,自4月24日開始出貨以來,蘋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支持第三方APP應用)在第二季度的發貨量為360萬只,而以計步器起家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Fitbit(主要是健身腕表)第二季度的發貨量為440萬只。
目前,可穿戴設備初創公司大都專注于健身運動體驗方面,很少涉及智能手表的開發。往往那些手機類終端廠商推出了部分智能手表品牌,畢竟使用安卓系統添加APP應用是他們的強項。
根據分析師們在Apple最新財報發布會后的猜測,估計Apple Watch上一季的銷售量在253萬只左右(來自Fortune的報導)。顯然Apple沒有像一些樂觀預測所言,賣出數以千萬計的智能手表──事實上在今年稍早,Morgan Stanley的報告預估Apple Watch第一年銷售量約在3,000萬至6,000萬只。
可惜那恐怕永遠不會發生…
不過Feland看到“消費者對Apple Watch的喜愛度”有往上沖高的趨勢,同時間Fitbit健身腕帶的聲勢開始下滑;所以現在可穿戴式產業正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智能手表將會扼殺智能腕帶的生存空間嗎?而會有誰在乎?
Feland結論,現在是Fitbit等公司準備因應消費者口味的又一次改變,并未健身腕帶尋找其他功能的時候了。在此同時,消費者也可以想想被自己忘在抽屜里的健身腕帶能有什么別的用途:給貓咪當項圈?拿來玩套圈圈游戲?還是給寵物鼠當皇冠?